你的位置: 半岛体育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谁在贩卖焦虑?

2024-04-09 14:30:03

  谁在贩卖焦虑?伴随高考放榜、中考落幕、期末考陆续结束,家长们对孩子学业的关注,在这个盛夏达到顶峰。日前,一组“暑假最可怕”截图,火热传播于各社交平台,不断搅动着家长的情绪。

  记者发现,广为流传的“暑假最可怕”系列,来自一个个视频截图。这些视频中,“老师”们均一脸恳切、苦口婆心告诉家长,各个年级的暑假有多么“可怕”。

  细看内容,所谓“可怕”,无非是指暑假如果没有认真补习、超前学习,就容易落后。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所有暑假都成了“分水岭”,开学都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半岛bandao

  这么“可怕”的暑假,要如何应对?以宣称“一年级暑假最可怕”视频为例,发布者一通分析点评后,给出的办法是,购买某习题册多多练习,并示意可以在她的页面直接购买。

  宣称“三年级最可怕”的老师也不甘示弱,频频指向购物车,号召家长赶快购买他推荐的教辅材料,“聪明的妈妈,早就为孩子准备好了这份暑假作业。”

  与之类似,点击其他“暑假最可怕”视频,发布者无一例外,都会以推荐各种各样的教材、辅导书、练习册等作为解决方案。

  细看发布者的信息介绍,虽多以某老师、某教育专家自居,但究竟是不是老师,真实身份为何,根本无从验证。在他们的渲染中,原本令人期待的假期,变得面目可憎。可谓打着指导关爱的幌子,行恐吓营销之实。

  悠长暑假,向来是各商家机构瞄准教培行业的必争时段。随着自媒体活跃,为吸引关注,类似话术铺天盖地算不上奇怪。

  账号运营者的意图不难识别,家长对这些“老师”,也未必真的买账。但当截图变成可供转发的“段子”,激起家长讨论,那些被调侃包裹的纠结与牵扯出的真实焦虑,也随之荡漾。

  儿子小安(化名)甚至还没有入学,小安妈妈已经感受到了“准小学生”家长们的热情劲头。在确定了小安将要进入的学校后,她怀着“了解一些信息”的想法,加入了几个家长群。一开始,群里的画风还比较正常,家长们讨论午饭怎么吃、有没有托管、买哪款电动车接送。直到有家长问,你们的幼小衔接到什么程度了?

  “100以内加减法,50题2分钟做完。”有位家长贡献了一句他“听说”的一年级要求。虽然不知是哪个学校哪个老师有这样的要求,不少家长已经当了真,纷纷大呼“还得练”。

  有了这个开头,群里聊天很快转为要不要报写字班、小古文买什么书、英语外教哪个好……最夸张的是,一位家长提及,孩子体验了奥数课感觉不错,下面很快一群家长排队“求介绍”。没多久,新的奥数班就攒起来,端午节后已经开始上课了!

  相比新手小学生,刘婷(化名)的女儿正处在传说中关键的“三升四”阶段,这几天刚进行了小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期末考试。等到暑假,她计划购买四年级数学教材,以及配套的练习册、教师用书等,为数学稍弱的女儿先行讲解。

  在她看来,假期还是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拿证”的时间。女儿的同学里,有报名KET、PET的,有钢琴考级、游泳运动员考级的,学编程、学奥数就更是寻常,都是为了让孩子的简历丰富好看一些。

  最近,儿子小天(化名)刚结束中考,分数还没出,齐女士就准备安排他参加机构的初升高衔接课。“是考试前报的名,整体时间不算特别久,不耽误留些时间带他出去玩儿。”

  选择暑期报班,齐女士考虑的是进入高中时,也许会有分班考,希望儿子不要“手生”。再者,从初中到高中,课程难度加深不少,需要适应一下。她回忆,小学升入初中那会儿课程一下增多到7门,孩子感到很累,写作业也拖拉、畏难。“后来想了办法,规定8点半前写完的话,剩下的时间可以玩会儿游戏。这才有了干劲,渐渐提升了效率。”

  齐女士认为,求学过程中的个别阶段,学业压力确实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但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时段都描述成“分水岭”,一旦没有“弯道超车”就会全盘颠覆,显然是居心不良。不专注于自己的提升,而是变成一种对周围人的“怕”和“提防”,心态是有问题的。

  话虽如此,齐女士也会回想,小天上小学时,自己带着他去机构上英语考级课程。见到前排坐着的和儿子考同一级别,却要小上好几岁的孩子,内心难免涌动起波澜。“那个孩子的妈妈坐她旁边,不时哄着喂口零食。孩子笔记写得工整漂亮,我当时就想,我们上了中学也写不出那样的笔记,这差距简直了!家长都是从各种情绪过来的,时而纠结、时而释然,起起伏伏,也许就是一种修行吧。”

  陈思(化名)的女儿刚结束了三年级的学习,儿子即将升入小学。比起女儿入学那会儿,她笑言自己淡定多了。“以前我关注了很多母婴教育公号,所有的东西都说趁早学。一二年级课业负担轻,要学奥数启发思维;要背古诗古文,以后把时间匀给其他科目,要提前搞定英语,到高年级不再多花时间……在孩子最小的时候,将最重的任务压给他们。”

  越看,陈思越觉得焦虑,她决定放过自己。“我有两个孩子,执行不了,坚持不住,索性不看了。而且那些博主经常推学习机、推英语软件、认字软件,感觉目的也不单纯。”

  相比当年给大女儿安排诸多“妈妈牌作业”,陈思如今对待小儿子很是平和,不急不催,却有意外收获。“给他留点什么任务,感觉特别上心。有一次我和姐姐看电视,他也凑过来看一会儿,想起来任务没做完,居然跑回去说要先做作业。”

  这让陈思意识到,给孩子一些空间,别像麻袋一样撑得太满,也无需因听说谁先背了几首诗、先算了多少题太过在意。“晒出来的牛娃,确实很厉害,哪里都有天才,但不应该总是盯着少数的天才,让所有孩子都很焦虑,让‘超前’成了‘正常’。”

  虽然时而为了女儿不够“出挑”着急上火,但刘雨婷自认,目前大部分时间还是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她认为,职场上也许家长存在中年危机,会将工作中的压力转移到希望孩子更优秀上。“身边也有不焦躁,顺应孩子发展的家长,我打心眼里佩服。希望能不断自己的内心,陪着孩子踏实坚定地向前走。”

  暑假可不可怕姑且不论,这套“可怕”话术众人恐怕并不陌生。这些年,类似“劝学”之语随处可见。贩卖焦虑,这才是“残酷现实”。

  一位曾干过课程销售的人这样分享他们的“秘诀”——对家长进行“恐吓”。或是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或是断章取义部分升学数据,或是讲述一些“牛娃”故事,拗出“教育权威”造型,动辄指点家长该如何如何。然而其真实用意,不过是收割流量,卖书卖课。

  孩子的成长是大事,疏忽不得、马虎不得。就具体实践看,或许某些阶段的确学业压力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然而一股脑将所有的求学阶段都说成“分水岭”,明显别有用心。而且将孩子优秀与否,简单归结为学习成绩的好坏、科目知识的多寡,更是一种认知的狭隘。正如丰富的人生一般,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多元的,也需要各个方面的历练,智商情商、人格阅历的拓展健全同样重要。而这些,决非短视频中那些“大忽悠”所钦点的学习方法和书本课程所能给予。多多发现自家孩子的天性和优长,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情舒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发力”积蓄能量。

  有人曾将养育孩子比喻为“带着蜗牛散步”:一味拉着快走,双方都很疲惫,也只能前进一点点,放开双手、放慢脚步,却发现自己置身在美丽花园。遵循个体成长的内在规律,耐心培土、施肥、浇水、剪枝,我们就可默默静待花开。而告别功利主义心态,也就能不被“收割”“围堵”,慢慢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这种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课程营销,是明目张胆和“双减”政策正面刚吧?说得更直接一点,违规补课这件事,不要以为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更不要以为换个地盘就进了安全区。

  “双减”是大势,“逆行”必翻车。一方面,不要低估了“双减”政策的一贯性。职能部门已经多次表态,要求各地保持“双减”工作力度不减、韧劲不松,还特别提出“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也不要躲在风暴后面闷声发财。“暑假很可怕”系列短视频泛滥成灾,首先是平台责任、审核责任。时常“错杀一万”的过滤机制,为何在这种煽风点火的内容上几乎失灵?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归因于技术,而只能归罪于失责。

  流量是饭碗,“双减”是底线。不能总是放任制造焦虑之后,还要求家长们“心如止水”且“火眼金睛”。生活有生活的道理,带货有带货的规矩。线下不合规的生意,不能披了短视频或直播的外衣,就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就像前几日被骂上热搜的“不带孩子去迪士尼会自卑”一样,我们的互联网平台、产业项目链条,总该有底线的操守。当然,如果实在教不会、听不懂,法治语境之下,相信我们的监管部门自然也不会当“甩手掌柜”。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