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半岛体育 > 音乐知识 > 钢琴技巧

半岛·体育官网伟大的钢琴诗人

2024-06-09 05:40:51

  半岛·体育官网伟大的钢琴诗人1810年3月1日,弗里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 Chopin)出生于华沙以西约47公里处的泽拉佐瓦·沃拉。其父是法国人,会演奏长笛和小提琴。16岁时他移居波兰,后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祖国。母亲是波兰人,会弹奏钢琴。6个月大时,肖邦随全家迁居华沙。父亲在中学里教法文。家里的四个孩子中,肖邦行二。这个唯一的男孩幼时体弱多病,但是一个聪明、刻苦、早熟的孩子,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和即兴演奏能力。

  6岁时,肖邦跟随捷克出生的波兰钢琴家、小提琴家、教师、作曲家沃依切赫·兹维尼(1756~1842)学习,这是他人生第一位钢琴老师。7岁时便写下了最早的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时首次在华沙登台公演,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引起众多的关注。未满12岁肖邦已被公认为华沙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

  1826年,肖邦16岁时入华沙音乐学院(1821年创办),跟随德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波兰最有影响的音乐文化启蒙者、华沙音乐学院首任院长约瑟夫·埃尔斯纳(1769~1854)学习作曲。三年后结束学业,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艺术生活。为了获得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于1830年11月2日离开波兰前往维也纳,转道去巴黎。临行前,朋友们送给他一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肖邦非常感慨地说:“我深信,我将永远离开华沙,再也回不来了,我是向祖国作永远的告别。”这句话不幸被他言中,一语成谶。

  肖邦出生时,波兰已被、普鲁士、奥地利瓜分过许多次。1815年,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了势力范围,再次瓜分了波兰(占据了波兰90%的土地),引起了波兰人越来越大的不满情绪。“反俄化”的浪潮首先出现在文学领域。以波兰浪漫主义诗人密兹凯维支(1798~1855)为代表而兴起的文动,主张在文学艺术中要反映时代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提出文学艺术要走自己的路,认为民族性高于一切。肖邦在青年时代即受到了此种思想的影响。虽然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巴黎,可是他从未割舍对祖国的爱,一直为她的不幸而痛苦。《c小调“”练习曲》(Op.10No.12,1831)便是他在旅途中听闻华沙起义失败消息后而作。乐曲充满着激动与愤懑的情绪,使这种原本性质单一的音乐体裁得到了升华。

  肖邦在华沙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钢琴与乐队的《波兰主题幻想曲》(Op.13,1828)、《华丽大波洛涅兹舞曲》(Op.22,1830-1835);若干首波洛涅兹舞曲(Op.71,1825-1828)、马祖卡舞曲(Op.68,1827-1846)、夜曲(Op.72,1826-1827)、圆舞曲(Op.69,1829-1835)。最重要的是两部钢琴协奏曲:《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1830)、《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1829-1830),它们几乎是同时完成的,风格上区别不大;乐队位于从属地位,独奏钢琴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选自电影《楚门的世界》,阿图尔·鲁宾斯坦独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

  1831年秋,肖邦到达巴黎。当时的巴黎是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许多一流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音乐家都汇集于此。不久后的1832年2月,肖邦首次在巴黎举行音乐会,大获成功,在文化艺术界中获得公认和赞赏。舒曼在一篇文章中赞扬了《〈把手给我〉变奏曲》(Op.2,1827),他如此说道:“先生们,脱帽敬礼吧!出现了一位新的天才!”之后,李斯特、海涅、密兹凯维支、梅耶贝尔、德拉克洛瓦、巴尔扎克、贝利尼等都成为他的朋友。

  30年代初,李斯特与肖邦有过密切的往来。但两人的个性、气质不同。肖邦不喜欢他的音乐风格和观点,他却十分赞赏肖邦的演奏艺术及其钢琴作品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和深刻的诗意。1852年半岛bandao,李斯特出版了传记性的评论专集《肖邦》,向这位早逝的波兰钢琴音乐大师表示了敬意。

  肖邦在巴黎完成了许多更加成熟的作品,大量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尤其是一些波兰舞曲和马祖卡舞曲。在音乐声中,记忆里的故乡若隐若现。面对肖邦大量的此类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漂流在异乡的“游子”在用这种方式亲近祖国。

  1835年末,肖邦与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1804~1876)相识。这时,肖邦出现了肺结核的最初症状。与乔治·桑在一起的这段经历,极大焕发出肖邦的创作才华,加速了他天才的最后成熟。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24首前奏曲》(Op.28,1838-1839)、《降b小调奏鸣曲》(Op.35,1837)、《b小调奏鸣曲》(Op.58,1844)、《f小调幻想曲》(Op.49,1841),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47年后,两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分手。此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渐衰竭。

  迫于生计,1848年时,肖邦带病远赴英国演出、教学,此行的劳顿使他在回到巴黎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1849年10月17日凌晨,年仅39岁的肖邦由于肺结核病而逝世。死后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地。下葬时,亲友们将他一直保存在银杯里的故乡的泥土撒在灵柩上,并将他的心脏送回波兰,至今保存在华沙圣十字教堂里。

  海涅曾如是评价肖邦:“是的,人们必须承认肖邦是天才,在这个字的完全意义上的天才;他不仅技巧精湛,他是诗人,他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心灵中活着的诗。他是音乐诗人,当他坐在钢琴旁,即兴演奏时,没有什么能和他为我们做的相比。这时候他既不是波兰人,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这时候他流露出一种更高的来源,那时人们就发现,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歌德的国度,他的真正祖国是诗的幻想。”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