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功利心”造不出“郎朗” 郎朗老师朱雅芬教授谈儿童学琴误区_时尚频道_凤凰网
家长“功利心”造不出“郎朗” 郎朗老师朱雅芬教授谈儿童学琴误区_时尚频道_凤凰网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寒假将至,钢琴家郎朗的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朱雅芬教授家中的电话响个不停。原来,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拜朱教授为师,成为下一个“郎朗”。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学琴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面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也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功利心”为孩子担忧。
30多年的小提琴热、钢琴热席卷中国大地,特别是随着郎朗、李云迪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杰出钢琴家的不断涌现,为“高烧不退”的“学琴热”又加了“一把火”。
“在不少家长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朱雅芬说,有的家长为满足自己盲从、攀比的心理,不惜重金甚至用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学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选择。
在欧美国家,钢琴的教学理念是“顺其自然”,孩子一旦入门,想象力、理解力突飞猛进,再苦再累也愿意付出,因为是“真正的喜欢”。反观我国,钢琴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家长高、投入大、奉献多,而孩子兴趣不大。
“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理由竟是‘文化课不好,学学钢琴算了’。”朱雅芬说,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基础,才能理解古典音乐的背景、风格与内涵。“文化课不好,钢琴能学好才怪!”
“我当年之所以收下郎朗,首要因素是他对音乐有天赋。”朱雅芬回忆说,“第一次见他时,我就发现了郎朗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他有极强的表现欲,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对旋律和节奏有极强的领悟力。”
朱雅芬坦陈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学琴,因为对音乐没兴趣,特别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不能释放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会增加压力,得到学习和“爱好”的双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