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贝多芬“热情”“告别”“华德斯坦”钢琴奏鸣曲最佳演录?
这是贝多芬“热情”“告别”“华德斯坦”钢琴奏鸣曲最佳演录?对吉列尔斯而言,音乐家最重要的就是以生活来填满与表达音乐,对事业“忠诚”以及绝不怀疑的忠实于原谱。
如果要简单地形容吉列尔斯的音乐就是——结合灿烂精准的技巧与鲜明生动的音色,其会“呼吸”的触键让音符不再单纯是音符,焕发出全新光彩,并展现出对乐曲结构高超的掌控实力以及严谨精准的情感。
吉列尔斯的演奏一直保有真诚的声音与自然的天性,这张收录贝多芬《“告别”&“热情”&“华德斯坦”钢琴奏鸣曲》专辑则是吉列尔斯兼具力度与内涵的诠释方法的最佳见证。
虽然吉列尔斯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但他却也以诠释德奥作曲家作品享有声誉,尤为是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诠释最为出彩。
吉列尔斯对贝多芬的作品有很强的领会能力,早在15岁时,他便以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令钢琴巨匠阿图尔·鲁宾斯坦对其大为赞赏。他的演奏能够做到使自己与贝多芬的精神融成一片,因而显得忠实可信。
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是高超技巧发挥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奏。而本辑中收录的“告别”&“热情”&“华德斯坦”三部钢琴奏鸣曲则为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之最佳代表,因此造就了吉列尔斯这张专辑收获极高评价的重要原因,灌录于1972至1974年。
本辑甚至可看作是吉列尔斯在DG灌录的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唱片中最好的一张(另一张收录有“月光”奏鸣曲的专辑同样荣获高度评价),也是贝多芬这三首钢琴奏鸣曲同版录音中的最佳演录。获得《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价,也是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300的上榜天碟。
在众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可选择的范围里,吉列尔斯的诠释依旧脱颖而出,深受推崇,自然有它的出彩之处,值得所有乐迷认真聆听,探寻其中奥妙。
穷极一生,吉列尔斯在DG依旧没有录完所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时间横跨了70、80年代,模拟和数字录音都有,因此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则被看作是其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
其无与伦比的强韧、如钢铁般的触键,让音色如钻石般坚硬,却又光芒耀眼;鲜明的力度对比,又直叫人心潮澎湃。
正如在《第23号“热情”钢琴奏鸣曲》中,吉列尔斯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演奏幅度与力量势不可挡,又不至于让音乐流于滥情,再配合优异流畅的演奏技巧,充满人性的律动,使听者极大程度地体验到力与美的绝佳结合。
《第21号“华德斯坦”钢琴奏鸣曲》雄浑有力、锐意创新,它也充满戏剧感,对演奏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这份演录中,吉列尔斯完全展现出了乐曲的高贵气质与技巧高度,优美从容地掌控着乐曲的宏伟结构。
DG的录音整体平衡感极佳,音质极为清晰,钢琴音像适中,音乐性与技巧同时具备,完成度极高,是公认的聆赏吉列尔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诠释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且当中还因使用了德国著名画家C.D.弗雷德里希名作“冰海”作为专辑封面,琴音余音绕梁,观赏性更是极高。本辑的黑胶版本并不常见,被唱片玩家视为收藏系数偏高,因此这张CD版本则一直相当抢手。
1.曾读到吉列尔斯学生Afanassiev说的这段,深以为然:“现在很多人看到演奏者手动得很快,就觉得是超技名家。不,手动得快只代表手动得快,那是敏捷,但敏捷本身并非超技。要能全面处理声音,以声音传达各种意念,才是超技。吉列尔斯演奏的每个音都有效果,有无出其右的力度层次,从最最最小声到最最最大声都能清楚呈现,同时能完整表达他的思考,这才叫超技名家。然而这一切,都从尊重寂静开始。”21号“华德斯坦”,26号“告别”,23号“热情”,三部极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绎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3.吉列尔斯的演奏特别用心,整体感很强,而且每小节都有精雕细刻的感觉,让听者感受到这确实是在演奏大型作品,而不是儿戏。触键也非常有特色,这使得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性显得更为突出,畅快。
5.吉列尔斯演奏的“热情”太惊艳了,尤其是第一乐章尾声的部分特别有层次感,不愧是钢铁般的触键。
贝多芬中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充分展现了他不再束缚于古典奏鸣曲形式上的制约,表现手法更加自由、情感更加丰富,这些作品的演奏技巧呈现也更加绚烂辉煌。
《第21号“华德斯坦”钢琴奏鸣曲》OP.53,因题献给华德斯坦而得名。这首作品作于1803~1804年,此时已进入贝多芬创作最辉煌阶段,此作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
同时,它也被称作是“黎明”奏鸣曲,大概是觉得在引子般的第二乐章的朦胧晨意之后,紧接而来的末乐章的起首,有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和畅美。
这部“重型”作品,并不是“悲怆”类的“重”,这里的“重”是指它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
《第23号“热情”钢琴奏鸣曲》OP.57,作于1806年,这是一首热烈、狂奔、大气的作品,通篇充满戏剧性,和《悲怆》、《月光》一起,并称为贝多芬“三大奏鸣曲”,也可看作是《华德斯坦》的姐妹篇。
此曲的标题“热情”由出版商根据此作充满、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之势而命名。贝多芬自己曾认为此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曲中既有狂风怒吼般的发泄,又有涓涓细流样的柔情;既有气势磅礴的热情,又有暗淡的心底自问,让人听后震撼不已,这在同类体裁的作品中非常罕见。
《第26号“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作于1809-1810年。此曲是贝多芬继“华德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后的又一大作。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少数各个乐章都确定了标题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标题为“告别”,第二乐章“缺席”,第三乐章“重逢”;此曲的各个乐章之间有故事性的联系。